回归声疾,调控策紧。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业,近年来经历了“冰火两重天”,全民炒房、“只赚不赔”等现象正在悄然终结。不过,借助于中国经济的深厚积累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,中国楼市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,但其“转型发展”已属必然。
楼市三大“神话”终结
“被土地管理部门罚款,被债主追着讨债,这种日子谁愿意过?可在房地产资金紧张的大环境下,我们也想不出法子了。”一家在长三角布局的房企负责人邵传林说。他的企业在镇江丹徒龙山景区收购开发了一个大型度假村项目,但至今他仍没有付清按协议应于去年6月就支付的收购款项。因无法按时支付土地款项,公司已被土地管理部门处以高额罚款,至今仅取得了一小部分土地的土地证。
邵传林坦言,资金紧张已成为最棘手的问题,同业间的资金拆借已没有可能,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不仅审批苛刻,贷款额度也明显缩小,“全行业都陷入‘缺钱’境地”。
类似遭遇在大型房企中也不少见,典型如绿城。数据显示,绿城集团2011年累计销售金额为353亿元,较上一年降幅超过30%。曾在2009年喊出“三年赶超万科”的绿城,去年在大型房企中的排名已经跌出了前二十。为缓解资金压力,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一周之内,绿城连续出售了5个项目的股权。
严厉调控之下,中国楼市的种种“神话”正在破灭。其一,“以钱炒钱”模式的终结。绿城等房企“狂飙突进”的一大动力就是高杠杆率。但一旦资金面全面卡紧,高负债率的危机便会逐渐暴露。绿城“高举高打”陷入困境,值得反思。
其二,“只赚不赔”现象的终结。两三年以前,房地产业堪称“吸金池”。而眼下,越来越多企业被迫退出。武汉市房管局去年四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1年10月底,武汉的在册房企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200余家。北京、上海等地也有大量房企项目公司甚至母公司退出楼市。
其三,“全民炒房”时代的终结。瑞信研究院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,中国消费者在未来两年购买不动产的意愿为16%,比2010年进一步下降。严厉的限购、越来越高的购房门槛以及风险意识的逐渐提高,让不少人对楼市望而却步。
低谷多年未见 机遇仍在眼前
中国楼市已迎来一个新的低谷。统计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多数年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均在10%以上,特别是楼市繁荣的2005年和2009年,增幅更是高达40%以上。而201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0.99亿平方米,仅增长4.9%,增速回落5.2个百分点,比1月至11月回落3.6个百分点。如此情景,仅比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楼市好一些。
再如,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新开工面积19.01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16.2%,增幅大幅回落24.5个百分点,低于近年来的平均增幅。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,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预期悲观。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,考虑到去年土地成交、企业资金等情况,预计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新开工面积将出现10年来的负增长。
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:“过去十五年中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,背后是中国的城市化。在这过程中,地价、房价均快速上涨,开发商大规模圈钱、圈地。但是,从2012年开始,这种只重规模的商业模式已经结束。”